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卫生健康 >

我国艾滋病输血传播基本阻断 性传播为最主要传播手段

来源:央广网 编辑:秦雨晴 时间:2018-11-25 阅读量:
导读: 艾滋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因死亡率高、尚不可治愈而广受公众关注。性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
    艾滋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因死亡率高、尚不可治愈而广受公众关注。性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今天(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防控,目前我国已基本阻断艾滋病输血传播,母婴传播率也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 处于低流行水平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表示,通过全面实施临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经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传播病例接近零报告,2017年报告经注射吸毒感染者较2012年下降44.5%,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在治人员艾滋病新发感染率从2012年的0.2%下降到2017年的0.03%;而通过全面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全覆盖,母婴传播也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目前性传播是最主要传播途径,2017年报告感染者中异性传播为69.6%,男性同性传播为25.5%。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报告存活感染者85.0万,死亡26.2万例。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0/万,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

  检测人数扩大使新发感染人数总体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我国艾滋病新发感染者为9万人,2014年为10万,2015年为11.5万,2016年12.5万,到2017年达13.5万,新发感染者连续五年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认为,感染者数量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扩大了检测人数,将检测人数从2012年的1.0亿上升到2017年的2.0亿。“由于艾滋病感染者没有症状,你不检查、不诊断就发现不了。更多的感染者获得治疗以后,病人的死亡在下降,存活在延长,使得我们感染的人数总体在增加。”

  吴尊友还指出,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除以每年的检测人数,被称为检测阳性率。“这个检测阳性率呈现的是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的万分之12.5下降到2017年的万分之6.8。”吴尊友认为,这组数据也提醒我们,中国的艾滋病疫情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只看检测阳性率,我国艾滋病尚处在低流行水平,但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虽然感染率低,但乘以人口基数所获得的绝对数仍然很大。“我们得有紧迫感,不要因为看到数据增长就不再扩大检测了,还要更多的去发现感染者、治疗感染者,保持艾滋病低流行。”吴尊友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艾滋病防控相关情况。


  检测是干预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王斌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从2012年的17.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61.0万人,2017年治疗覆盖率为80.4%、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0%以上。

  “性传播作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波及范围广泛,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更加艰巨。”王斌说。

  从全球来看,性传播是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特别是异性性传播。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异性性传播占的比例达到了69.6%。针对异性传播,国家此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干预,如通过宣传提高公民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在一些重点人群当中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工作等,其次是检测,韩孟杰认为,检测是对艾滋病预防干预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因为你早检测才能早发现,早发现才能早治疗,这样才能把病毒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韩孟杰提醒,如需了解感染状况,应到疾控中心、医院等机构,或者通过购买试剂进行检测。艾滋病检测首先进行的是抗体初筛检测,如果初筛检测结果为阳性,一定要进一步做确证试验,才能确诊。此外,自我检测者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一定要到疾控中心或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王斌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还将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反对艾滋病社会歧视;突出重点地区、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和重点人群,提高咨询检测的可及性;同时创新检测方式,推动自我检测,方便有意愿的人群接受检测服务,促进早检测早诊断,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