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资源环保 >

治黄主战场武陟成唯一“中国黄河文化之乡”

来源:大河报 编辑:徐孟夏 时间:2023-09-19 阅读量:
导读: 河南全媒体网讯左: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右上:黄河中下游在此交融右下:来自各地的学员跟随老师练习太极拳□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宋光华实习
河南全媒体网讯   

    左: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

    右上:黄河中下游在此交融

    右下:来自各地的学员跟随老师练习太极拳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宋光华实习生黄海明文记者许俊文摄影

    万里黄河,流经全国9省区100多县市,只有焦作武陟被冠以“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称号。称号的背后,是这里与黄河一次次的“斗争”;黄河文化在这里孕育出太极拳,如今的太极文化已传播至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9月17日,由河南黄河河务局、河南日报社作为指导单位,大河网络传媒集团主办、大河报执行的“豫见黄河 传承中国”大型策划报道组来到河南焦作,感受这里的“一文一武”。

    【嘉应观】

    很多治黄方略和号令从这里发向沿黄九省区

    黄河文化激荡厚重,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改道26次,为治理黄河,历代劳动人民,提出过各种治黄方略,付诸了许多辛勤努力,留下了璀璨的黄河文化。

    河南焦作市武陟县,是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中国黄河文化之乡”为何是这里?和它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陈江花告诉记者:“黄河经过上游的‘山川河流’,在武陟这里开始进入平原地带,武陟作为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极易出现洪灾,武陟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

    据了解,大禹治水,建功武陟;邢人作丘,扬名武陟;雍正堵口,成于武陟;新中国成立,引黄灌溉始于武陟,这里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更是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主战场。

    在武陟的嘉应观,见证着康雍盛世的治黄历史,更开启了新中国的治黄事业。

    据陈江花介绍,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冯景兰等,都在此办公、居住过。他们现场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许多治黄方略和治河号令,都是从这里发向沿黄九省区。

    她说:“一座嘉应观,见证了中国半部治黄史。”

    【沁河杨庄改道工程】

    刚完工就阻拦了大洪水“救了”17万人口

    黄河文化之乡,治理黄河都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从1981年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可见一斑。

    记者走访武陟,在武陟杨庄改道纪念亭了解到了这样一段历史。

    1982年以前,黄河分支沁河自西向东流至武陟木栾店附近,河道呈现90度急转弯,弯折向南,河道宽度由800米缩窄至330米,形成卡口。

    河内滩面高于地面最高达7米,如果木栾店卡口产生溃堤的险情,就会形成“黄沁”并溢,影响整个华北大平原的安全。

    1981年3月14日杨庄改道工程开工,工程从沁河右岸杨庄开始至左岸莲花池止,河段长3.5公里,对沁河河道裁弯取顺,也就是说把原本90度急转弯的河道,给“捋直”了。

    1982年8月,杨庄改道主体工程刚刚完工,恰遇沁河发生4130立方米/秒超标准洪水,杨庄改道工程经受住了洪水的重大考验,收到了立竿见影的奇效。

    武陟第一河务局办公室主任高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杨庄改道工程,洪水将淹没沁南5个乡镇、17万人口、16万亩耕地,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是杨庄改道工程投资的5倍多。“现在提及杨庄改道工程,当地的老百姓还在称赞,感叹这项工程真的神奇,竟然提前‘预测’并且成功阻拦了大洪水。”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学校列入必修课程,人人练太极

    焦作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源地,记者见到了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国家一级拳师陈炳。

    谈及太极文化与黄河文化的渊源,陈炳说:“相传当年伏羲在观看黄河与伊洛河交汇的时候,一清一浊,产生漩涡,悟出太极,所以太极拳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其中一个反映。”太极拳经过400余年的演变,如何继续发扬光大,陈炳表示,太极拳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才可以。

    陈炳向记者介绍了太极拳发展的4个关键节点,第一次是太极拳的产生;第二次是太极拳的整合,此时清代陈氏太极拳主要传承人陈长兴将太极拳整合成“两套拳”,一套拳以柔为主,一套拳以刚为主,刚柔并济;第三次是强化健身属性,武术的功能进行弱化之后,把它健身的功能放大化。“现在又处于第四次变革,第四次变革就是我们把太极拳进行‘量化’,通过医学的手段和科研的手段来揭秘太极拳的机理,让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学习太极拳。”

    太极拳得以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习练人群基础,在陈家沟,可谓“人人练习太极拳”,据了解,当地学校将太极拳列入必修课程,加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练习者,陈家沟的太极拳氛围很是浓厚。在陈氏太极院,记者见到了来自成都的谢女士,据谢女士说,她是因身体原因与太极拳结缘,先是自学,自2021年开始,每年都要来陈氏太极院,进行两个月的“封闭式”学习练习。

    【云台山、太极拳】

    “一赛一节”扩大焦作“朋友圈”

    云台山、太极拳,是焦作两大标志性名片,焦作也用这“一文一武”两大IP,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温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俊峰向记者介绍,1992年,首届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举办,2002年,将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与中国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合并举办,这就是发展至今的焦作“一赛一节”。

    “自2002年以来,焦作山水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节节攀升,其中云台山每年可接待游客数量超500万人次,焦作旅游业的发展为焦作GDP增长作出了卓越贡献。”张俊峰说,除了焦作山水,2020年12月“太极拳”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太极拳已传播至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已达3亿人左右。

    谈及温县的旅游情况,张俊峰告诉记者,陈家沟每年吸引游客数量,已经相当于两个温县的总人口。

    “一赛一节”由“融合”起步,据了解,焦作文旅再将“融合”推向新高度,焦作在文旅与康养、研学、乡村民俗、民宿、夜间市集、音乐节、优秀传统文化等充分相融,焦作文旅变“一站游”为“多日游”、变“游览式”为“沉浸式”。

    目前,焦作提出了文旅事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要把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作为新的增长极,全力打造高能级文旅。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