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资源环保 >

以创新引领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徐孟夏 时间:2023-09-11 阅读量:
导读: 河南全媒体网讯 □李丽菲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我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河南全媒体网讯    □李丽菲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

    近几年,我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对钢铁、石化、电解铝等传统优势产业实行“一业一策”,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产品推广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制造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我省分别有37家绿色工厂、3个绿色工业园区、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2个绿色设计产品型号入选国家级名单。

    鉴于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受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传统“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产业仍占比较高,偏重的产业结构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掣肘。譬如,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的流程结构占钢铁行业的主导地位,社会发展和市场用户对生态钢铁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铝工业等有色金属行业拥有全产业链等优势,但面临用电结构依赖火电、减碳技术缺乏革命性突破、循环经济体系不够完善等困境;石化能源结构偏煤特征明显,煤炭消费集中度高,碳排放基数和脱碳难度大;绿色建材在实际推广中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供给端还存在不足不优的问题。

    究其根本,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点:一是绿色低碳发展动力不足。企业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参与者,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受转型成本、投资风险、激励政策不完善的制约,一些企业将短期利益作为自身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将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大环境和国家政策有机结合。同时,绿色制造产品消费环节引导不足、居民消费意识不强等问题也降低了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二是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支撑不足。当前,我省传统制造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存在战略储备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不足等瓶颈,企业绿色技术自主研发不足,多以直接购买先进设备为主要方式。同时,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垂直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难以转化到企业。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持不足。绿色低碳转型是融合政策、法规、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系统性工程,在制造业转型过程中还存在搞一刀切式环保执法、运动式减碳等现象,增大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转型成本,导致“转型难”“转不动”,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协调性有待提升。

    我省要实现“双碳”目标,就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制度体系为保障,全面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其关键在于创新,包括思想转型、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在思想层面,要以转变发展理念为抓手,激发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充分认识绿色低碳发展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有机结合,本质是一种统筹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双碳”战略要求,关键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对产业发展而言,要统筹制造业发展和低碳转型的协调关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制造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安全达峰削峰。对企业发展而言,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要争做减碳先锋,坚持市场导向,积极融入合作生态圈,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技术层面,要以扩大绿色低碳科技供给为重点,加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建设省级绿色低碳产业研发平台或工程中心,开展工业节能减排、新兴绿色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共性技术的研发,鼓励重点行业节能减碳改造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投入,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制造业减碳去碳。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技改项目、新产品推广、试点示范为重点,推广低碳和零碳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示范,形成更多更好更适用的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

    在制度层面,要以探索激励机制为核心,强化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制度保障。强化顶层设计,针对不同地区的碳排放、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差异,制定面向不同市场主体的差异化政策清单体系,形成政府、市场与企业协同推进的格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产品、绿色技术研发的支持,通过税费优惠、政府补贴等激励措施提高转型的积极性。探索转型金融,将金融产品设计与项目碳减排量或绿色评估挂钩,保障高能耗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合理的融资需求,有序推动传统制造业低碳转型。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