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民生法制 >

提升全民科普素养 让食药谣言止步

来源:大河报 编辑:秦雨晴 时间:2019-01-22 阅读量:
导读:   1月18日下午,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专家座谈会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举办。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领导卫跃川、杨国猛,河南食品药品辟
  1月18日下午,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专家座谈会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举办。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领导卫跃川、杨国猛,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吕全军等10位专家代表,大河健康报社的领导和采编人员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围绕“让食药谣言止步”主题,与会专家深入讨论食品药品谣言治理方略和舆情应对技巧,座谈气氛热烈,沟通充分,效果良好。














  据悉,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于2018年11月8日正式成立,为建立常态沟通机制,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专家座谈会将不定期举办,这次是首次座谈会。□记者杨振东李晓龙山擎天高会芳龚振孙倩文实习生张豆豆杨璐文实习生王晓伟图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正处级干部、原省食药监局新闻宣传处处长卫跃川介绍,原河南省食药监局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0部门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工作部署,联合大河健康报社、河南市场监管周报,于2018年10月20日成立“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卫跃川说,希望大家紧盯食药舆情,精选辟谣主题。谣言“魔高一尺”,辟谣就要“道高一丈”。大家共同努力,早日形成“见谣就辟,辟之则消,久久为功,谣言不再”的良好局面,使我省食品药品舆论氛围越来越好,风清气正!

  在座谈会上,大河健康报执行主编王丽娜介绍,2017年12月1日,原河南省食药监局委托大河健康报社开展食品药品辟谣工作之后,报社及时关注谣言舆情,及时采写并多平台发布辟谣稿件,邀请权威专家,组建辟谣联盟。一年来,通过报纸、网站、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平台分发各类食品药品辟谣类稿件近百篇。下一步,报社将与联盟专家完善常态沟通机制,邀请专家加入谣言判断工作小组。不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座谈,进一步提高辟谣稿件的质量。还要策划举办食药安全系列活动,如河南省食药安全科普大赛、食药安全科普进社区等。河南食品药品辟谣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形成主管部门指导有力、联盟工作积极有效的氛围,成功打造河南省食品药品舆情的清朗空间。

  会后,各位联盟专家获颁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专家证书,并参观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报史馆。

  现将座谈会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摘要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吕全军:专家辟谣要重视科学证据

  吕全军,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辟谣联盟的记者,采访要更规范,记者采访专家时需要给专家留准备时间,让专家充分准备后再给出自己的见解。因为专家的研究方向和深度都有所不同,辟谣不能一蹴而就。

  另外,辟谣联盟每个专家的说法都要有根据,任何辟谣的说法都要重视科学证据。我们营养界经常也会有个别专家的观点很标新立异,作为特例并不足以证明一些观点,这也需要记者们特别注意。

  现在很多研究都是针对动物试验得出的结论,但是对于人群的研究却是空白。这种试验得出的结论很有迷惑性,我们也需要注意。

  徐霞:破解谣言,专家需达成共识

  徐霞,郑州大学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分析、新药研究。

  某工程院院士曾在公开发言中提到喝酒的好处,说喝酒可以促进代谢,但国内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持不同看法。由此可见,对待同一个知识,不同专家会有不同意见。

  辟谣也是如此,专家们要进行交流,形成一致的意见,不让老百姓感到疑惑。所有的辟谣,都要让正能量先入为主。

  潘成学:辟谣工作要选准针对人群

  潘成学,郑州大学药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生药学。

  据统计,食品、药品的谣言占总谣言数量的45%。而在食品、药品谣言中,有36%的谣言是关于保健食品的。老年人、儿童、女性成保健食品消费重灾区。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辟谣应选准针对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对于科普信息平台的搭建,我认为应以公众交流为出发点,利用专家的权威性和政府的公立性进行打造,成为辟谣的公众平台。

  张榕杰:

  辟谣呼唤专业平台

  权威回复

  张榕杰,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理化检验。

  谣言并不是高深的,反而通俗易懂,易让大众信服。这就需要大众有科学素养,不能“随风倒”,这也需要像大河健康报这样的专业媒体进行大量的科普工作,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我还希望公众在面对食品、药品等方面出现似是而非的问题时,有一个专业媒体权威平台供大家咨询,同时也有各领域专家进行科普,以提升公众对科普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解魁:破解谣言,需要家庭引导

  解魁,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

  老百姓容易被谣言吸引,比如前几年经常出现所谓的“毒豆芽”“毒韭菜”等“有毒食物”,把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灌入一些吓人的概念里,让老百姓觉得很危险。但对于这类谣言,正面引导的力量很薄弱,公众会认为只要是有害的东西就不能吃。但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很多东西离开剂量谈安全性是很不科学的。扭转公众的观念,需要从影响身边的人开始。我提三个建议:

  一是加大辟谣工作的宣传力度。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老百姓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说减盐、限油这个简单的问题,老百姓都知道盐和油吃多了不好,但具体吃多少,他们没有一个量的概念。这个宣传工作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效果会更好。

  二是破解谣言需要家庭引导。可以借鉴一些经验,比如控烟工作。刚开始是建议男性不要吸烟,但效果不大,后来转变了思路,给女性科普吸烟的危害,让她们回家后给丈夫及家人讲,这个效果比单纯给男性科普要好得多。食品安全工作也可以朝这个方向来做。

  三是破解谣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专家们在破解谣言时会用到一些专业名词,媒体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图画,让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刘红伟:知识结构决定对谣言的接受度

  刘红伟,河南省商业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食品安全与检测。

  人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对谣言的接受度。在此,着重谈三个问题:

  一是谣言为何能被受众接受。这涉及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也与切身需求有关。中老年人进入身体衰退期,对健康长寿有强烈需求,容易成为食品谣言的主要受众。

  二是怎样做科普。除用专业观点进行解读之外,还要有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目的是让百姓接受、运用。首先相关采编人员要真正接受,解读清楚。专家不能直接讲道理,要寓观点于文章之中,不能光用专业语言,要用百姓能接受的语言讲。

  三是针对跨专业谣言,辟谣时要加强不同专业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

  钱志伟:食品是否有毒害,关键看剂量

  钱志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辟谣工作非常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当西瓜、草莓等农产品收获时,都会有相关谣言出现,比如西瓜注射甜蜜素、草莓打了膨大剂等,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所以,把辟谣这项公益性事业开展好,对农民、农业都有重要意义。其实,不仅我们在做辟谣工作,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设的风险评估中心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都在做辟谣工作,由此可见辟谣工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有谣言?主要是大家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不到位。很多人认为,食品安全就是绝对的安全,不能有一点有害物质。其实,农产品生长所处的大气、水等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所以,食品安全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只要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量要求,都是安全的。万物皆有毒,关键看剂量,说到底,食品安全还是一个量效关系的问题。

  辟谣工作如何开展?建议在没有舆情时,做好基本科普知识的传播。有舆情时,河南食品药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要迅速做出应对。

  宋莲军:“主观性食品安全”值得关注

  宋莲军,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质量安全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营养与杂粮。

  我曾在论文《主观性食品安全对消费行为影响分析》中提出“主观性食品安全”一说。事实上,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不是真的食品不安全,而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不安全。这篇论文中就详细阐释了消费者主观性食品安全的成因,其中,自媒体是导致主观性食品安全很重要的成因。

  我前段时间参与编写《郑州居民健康素养365》,很有心得,建议媒体这样帮助老百姓辨别谣言:一是做百姓关注的科普、辟谣,及时跟进热点舆情辟谣。二是辟谣文章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三是稿件内容要重科普,重在提高百姓健康素养,选题要成系列,报道要有深度。

  汤高奇:辟谣的同时要做好基础科普

  汤高奇,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

  谣言之所以泛滥,主要原因是公民食品安全知识的缺乏。所以,做好辟谣的同时,建议加强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的科普。

  在传播形式上,建议把辟谣知识做成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增强传播效果。

  关于辟谣选题,建议紧跟食品安全热点。一般情况下,每年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今年的非洲猪瘟事件。针对这些热点,做成专题,通过系列科普,对相关谣言和知识进行深层次剖析。

  蒋萌蒙:食品安全科普应长期做、提前做

  蒋萌蒙,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加工(饮料、乳制品)。

  在食品安全方面,负面信息时有出现,缘于正面信息太少,宣传不及时。一方面,我们要及时纠正负面消息中错误的地方,以正视听;另一方面,我们平日就应该加强正面信息的宣传、科普,让大众了解更多正面信息,一旦负面信息来了,也不至于被误导。

  建议报社长期刊发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如添加剂类、果蔬类等,在谣言未出现时,就引导大众提高辨别能力。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