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全媒体要闻 >

西峡 公共文化服务为幸福“加码”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徐孟夏 时间:2023-08-25 阅读量:
导读: 河南全媒体网讯文化服务走进老界岭景区。西峡县委宣传部供图□本报记者孟向东王娟本报通讯员范亚康刘剑飞8月21日晚,在西峡县太平镇老界岭
  河南全媒体网讯  

    文化服务走进老界岭景区。西峡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本报通讯员 范亚康 刘剑飞

    8月21日晚,在西峡县太平镇老界岭景区,青山环抱中,一方舞台上,变脸、魔术、歌舞等各类节目轮番上演,将寂静的大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乐园。

    “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一星期了,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精彩表演,没想到山里的文化活动这样丰富。”一名来自洛阳的游客说。

    让文化走进景区,是西峡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亮点。每天晚上,在西峡县多家景区,类似的欢乐场景都会出现。

    西峡县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聚焦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活动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强文化供给,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文化硕果。

    阵地化建设

    让群众“有地方去”

    8月19日,走进西峡县双龙镇双龙村文化中心,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娱乐室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广场上垃圾箱、卫生间配置到位,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篮球架下,村民激战正酣,绿色步道上,人们闲庭信步,构成一幅文明祥和的美好画面。

    “我每天都来这里锻炼,你看这里啥样的健身器材都有,我们锻炼起来真是太方便了。”一名村民说。

    西峡县将基层文化阵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广场、配器材,19个乡镇(街道)和295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健全的阵地网络。

    2022年以来,该县筹资2000余万元,通过以点带面,对镇、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全面升级,为4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配置文化器材,完成了15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推进3个镇文化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对49个村(社区)配置图书11000余册。

    在建强阵地的同时,西峡县还注重创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把村史馆、非遗馆、城市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社会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打造出丁河镇猕猴桃博物馆、寨根乡香菇博物馆、太平镇山茱萸博物馆等40多个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家门口”服务

    让群众“有节目看”

    8月16日,午饭后,西峡县白羽街道土门社区的舞台就搭建了起来。“听说县曲剧团今天晚上要在这里演出,我们早就来了,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专业的演出和精彩的节目,真是幸福!”演出现场,一名戏迷兴奋地说。

    西峡县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县艺术团、曲剧团等艺术团体,深入村、社区开展巡回演出,将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实施“家门口”服务,让群众就近享用文化盛宴,已经成为该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亮点。“只要舞台搭起来,我们不用去组织,群众就会自发地集中起来观看。”白羽街道土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庞新强说。

    西峡县坚持在精准服务上做文章,着力破解“没人演、没人看”的现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集中征集意见、入户走访等形式,充分了解群众的喜好,结合实际,组织县内艺术团体创作编排出一批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先后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活动11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3804场,基层团队义务演出600余场次,累计开展线上线下读书活动80余次。

    造血式发展

    让群众“有能力演”

    在服务过程中,西峡县注重乡土文化人才培养,积极实施造血式发展,通过集体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组织基层文艺爱好者提升业务能力,在群众身边打造出一批乡村文化艺术团队。催生出汪坟村锣鼓队、五里桥村秧歌队、西坪民歌等一批本土文化品牌。

    夜幕降临,西峡县回车镇花园村的文化广场上又热闹了起来,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伴随着舒缓的音乐翩翩起舞。每天晚饭后,村里的演出队都会准时开演,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文化广场,载歌载舞。这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习惯。不光是花园村,在西峡县许多村庄、社区,这样热闹幸福的场景随处可见,这正是该县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所带来的效应。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乡村有很多文艺爱好者,他们能歌善舞、热爱文艺,我们就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开展培训,统一管理,配备相关设施,让他们会演、能演、敢演,引导他们规范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西峡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润城。西峡县坚持用文化推进文明,注重发挥文化的教化引导和滋养功能,群众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