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教育培训 >

从动起来到玩得好 如何把大课间真正还给孩子

来源: 河南日报 编辑:晓 时间:2024-10-31 阅读量:
导读: 郑州市黄河路第一小学利用课间操时间,组织学生练习武术。 受访者供图郑州市西胡垌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八段锦。 本报记者 赵

郑州市黄河路第一小学利用课间操时间,组织学生练习武术。 受访者供图

郑州市西胡垌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八段锦。 本报记者 赵大明 摄

  河南全媒体网讯“我家孩子下了课就是喝水、上厕所,在走廊里溜达,学校有时在课间组织跑圈儿,他也总感到枯燥。”近日,一名小学生的家长向记者吐槽,“小时候下了课,同学们一起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的热闹场面,好像越来越少见了。”

  近年来,“把课间还给学生”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教育部明确,中小学校要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但到了执行层面却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学校出于种种考虑变“圈养”为“散养”,课间疏于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浪费了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多可能。如何因地制宜、创新形式让学生产生“动起来”的欲望,进而“玩得好”“玩得过瘾”,值得关注。

  课间应满足多样化需求

  10月23日9时40分,下课铃声响起,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学校的校园内热闹起来。各班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到操场集合,在《跑操进行曲》铿锵有力的旋律中跑完800米后,再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进行篮球操、绳操等练习,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前些年,学校大课间活动以广播体操为主,但时间长了难免让人感觉单调,一些孩子做操比较敷衍。”该校办公室主任黄洁茹介绍。后来,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兴趣爱好,该校引入篮球操、毽球操、自编热身操等多种活动形式,体育老师从动作、队形、节奏、运动强度等方面进行编排,并鼓励各班级自主策划创意,“上午和下午各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逐渐成了孩子们每天的期待”。

  “近年来,我校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充分融入武术练习。”郑州市黄河路第一小学主管体育的负责人何珍珍向记者介绍,该校自2013年开始深入推进武术教育并渐成体系,目前一二年级主要是以基本功为主,如马步、弓步、冲拳、推掌等基础练习;三四年级会有长拳、小洪拳以及功夫扇等套路练习;五六年级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双节棍等器械训练,实现武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全面普及。

  为什么会选择武术作为学校特色?“武术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有责任进行弘扬和传承,且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有独特作用,深受学生喜爱。”何珍珍说。学校充分利用活动场地,保障全校2000余名学生开展室内外大课间活动。

  这些年,该校学生在省、市各类武术赛场上屡创佳绩。“文武教育可以相辅相成。经常习武的孩子不仅身心健康,文化课成绩也经常名列前茅,这也打破了一些家长对练体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何珍珍说。

  老游戏仍具有大魅力

  跳绳、跑步、打八段锦……10月25日下午,在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的西胡垌小学,6个年级、12个班的450余名学生经过课间锻炼,不少人脸上挂起了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晶莹。

  “前些年,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爱动,在课间也不太会玩。”在该校当了5年校长的胡风霞说,这曾让她和几位体育老师犯难。“除了跑步、做操,我们开始尝试在大、小课间推广滚铁环、投壶、抽陀螺、踢毽子、翻花绳、跳皮筋等一些老游戏,不过最初心里没底儿。”胡风霞坦言,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水平和师资力量有限,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没想到“无心栽柳柳成荫”,这些老游戏一经推出,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家长的支持。

  运动多了会“上瘾”。“学生的热情会延伸到放学之后。”该校体育教师李成源举起手机,向记者演示了一款体育AI类APP。打开相关场景后,跳绳、跳格子或模仿切水果等动作会被手机摄像头捕捉并产生积分,“这些运动对设备要求并不高,一台手机就够,也比较好玩,学生回家后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目前,西胡垌小学开办有花样跳绳、毽球、篮球、手球等社团,每年“六一”举办游戏节,每学期还会举办“校园吉尼斯”。“每一届比赛都有惊喜。”李成源翻开记录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多名学生刷新的学校纪录:韩××,一次性不间断踢毽子85次;耿××,1分钟跳绳232次;胡××,投掷纸飞机距离20.12米;冯××,平板支撑30分钟44秒……

  中办、国办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正在积极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进课间,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还可以让人读懂乡愁、看到传承。”胡风霞认为,这些不会过时的经典,对孩子养成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很有帮助。

  在课间培养更多文化自信

  传统体育项目独具魅力,而传统文化瑰宝以体育形式呈现,也可以发扬光大。“第一节开场是‘卯’和‘走’;身体左转,手臂斜平举、压弯,就成了甲骨文的‘祝’字……”10月28日下午,在安阳市飞翔学校小学部的大课间,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认真做着甲骨文广播体操。

  去年,这套由安阳师范学院主创的广播体操,一经推出便迅速火爆出圈。经过相关实验测试,其训练强度符合国家标准,目前已在省内外3000余所中小学的体育课和课间活动上推广。

  “短短5分钟,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人至少认识19个甲骨文。”甲骨文广播体操主创之一、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龚慕凡介绍,这套体操好学、好玩,既是大众体育项目,也是文化传播项目。此外,甲骨文广播体操的肢体动作不像一般体操横平竖直,而是蕴含着中国舞的美感,所配音乐也颇有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因此也可以视为一种浸润式的美育项目。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内化于心,也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呈现。”龚慕凡说。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在她看来,身体的表达可以在塑造性格和灵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身体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首要界面,这种沟通方式能够代替语言传递很多内容,涉及社会、文化和情感等层面,甲骨文广播体操就是通过身体训练表达文化内涵的好方式,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

  “无论是踢毽子、跳皮筋等老游戏,还是武术、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乃至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演绎出的新体育形式,对中国孩子来说都是独特的文化馈赠。”河南体育学院副教授吴严冰说,有些东西是烙在骨子里的,善加推广、利用必能绽放异彩。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学校在组织课间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顾虑是安全因素。“不妨把运动中不可避免的磕磕碰碰,看成促进孩子正常成长的一种磨砺。”吴严冰表示,教育从业者更应该立足于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安全教育引导、普及运动损伤应急知识,而不是因噎废食,剥夺孩子们跑跑跳跳、摸爬滚打、开怀而笑的权利。(记者 赵大明)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