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黄河文化育人新亮点
![]() |
黄河文化馆揭牌。 |
![]() |
黄河文化馆序厅。 |
□杨行炜 范文新
近日,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四届黄河论坛在黄河交通学院举行,国内众多从事黄河流域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实地感受“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浓厚文化氛围的同时,建在学校的一所文化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历时3年,投入巨资,黄河交通学院的黄河文化馆结合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全面介绍了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黄河治理的成就和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该馆共设置七个主题展厅,从多视角、多层面构建集黄河文化学习、传播和创新、实践于一体的文化育人、学科建设及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黄河交通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的育人效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人文意蕴和精神内涵,推进黄河文化走进校园,融入课堂。致力于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研究和文化服务,构建了“文化育人”的黄河文化传承新范式。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高校育人的优质水土,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关注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2020年,学校将建设黄河文化馆正式提上工作日程,经历多次论证,形成了文化馆现在的模样。”黄河文化馆馆长申华岑说。
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黄河文化馆借助VR多媒体展示和声光电技术,以黄河文化串起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建设展示黄河流域文明更迭兴替的历史展厅,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的交通展厅、红色文化展厅和黄河泥埙展厅,讲述黄河故事的农耕展厅、非遗展厅和水利展厅等七个各具特色的展厅,打造数字化、立体化特色文化育人阵地。
目前,黄河文化馆被授予“第十批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焦作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开馆以来,黄河交通学院及当地中小学5万余名师生先后进入文化馆感受培根铸魂的黄河文化力量。“甲骨识字游戏”“人民胜利渠闸口启闭”“趣味剪纸艺术”,多媒体布展呈现与智能互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秦厂渡口”“束水攻沙”“黄土地上收获忙”等沉浸式场景展示着黄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快速拉近师生们与黄河人文精神的距离。
立足于地域优势特色,学校打造了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黄河文化馆、黄河讲坛、黄河泥埙艺术学院、太极拳学院五大平台。努力践行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课程思政、文艺体社团、校园氛围营造的“四个融合”,将以治黄文化、覃怀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为特色的武陟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特色、专业课程设计及实践实训中去,开办“黄河讲坛”思政品牌栏目,举办黄河文化专题展演、黄河书画展、“讲好黄河故事”微视频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第二课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寒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对接地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沿黄调研”“助力乡村振兴”等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多元融合。
通过文化顾问团队、传统文化导师团队和专业文化导师团队,联合河南省社科联、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单位推出《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中原学概论》《黄河流域红色文化》等理论成果。发挥“高校专家+民间艺人”的文化智力资源,将泥埙、太极拳等民间文化传承人请进课堂,走近学生。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组建黄河泥埙乐团与太极拳表演队,助力黄河文化传播。今年5月,学校黄河泥埙艺术学院教师、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小建申报的“王小建民族乐器演奏工作室”获批建设“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
随着校园文化的不断浸润和熏陶,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黄河文化的扩展与创作,并将其融入作业设计、竞争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去,凸显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和文化自信。
据悉,央视《天下黄河》等系列节目纷纷走进黄河文化馆,了解学校开设的黄河泥埙课程。黄河交通学院理事长李顺兴表示,作为传承黄河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标、新阵地,黄河文化馆将进一步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