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卫生健康 >

猝死屡屡发生,重压下的职场人,如何从根源解压?

来源:中信出版 编辑:编辑部 时间:2021-02-03 阅读量:
导读: 河南全媒体网讯 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的猝死屡屡见诸新闻,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加班后倒地抢救无效;90后的回忆《巴啦啦小魔仙》女主孙侨潞心

河南全媒体网讯  最近一段时间,年轻人的猝死屡屡见诸新闻,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加班后倒地抢救无效;90后的回忆《巴啦啦小魔仙》女主孙侨潞心梗猝死,年仅25岁;时尚博主雅鲁藏布江女人,在飞机上因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而更多的年轻人,长期承受着过大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加班。可能很多人已经站在了猝死的悬崖边,自己却浑然不觉。

今天,阿信就想跟大家聊聊压力和焦虑。

压力从何而来?

在人的一生中,不跟压力打交道的时间极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导致压力的事件往往是些小事,可能是一次重要的工作演讲、遇上堵车、需要处理列满事项的待办清单、需要支付账单等。

可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使我们产生巨大的焦虑和痛苦。

美国新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布鲁斯·利普顿认为,压力源自错误的内在信念。例如当你相信你所处的环境会置你于死地时,你会感受到更强烈的压力。

心理学博士亚历克斯·洛伊德在《如果记忆能修复》一书中提出,压力的根源不是信念,而是比信念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的记忆。

每一种信念都是我们对某个问题的累积记忆的一种解释,而消极记忆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因此,即使我们对某个问题有 99 段积极或中性的记忆,如果在一次经历中有消极的记忆,我们仍然很容易对这个问题产生消极的信念,从而形成压力。

就像《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从小因父母偏爱哥哥、被保姆虐待等痛苦的童年记忆而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在克服心理障碍之前,面对公众演讲成了他最为痛苦的时刻。

我们会觉得无力影响或者改变自己的状况,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摆脱这种压力,直到尝试变成一种折磨,于是我们自暴自弃,无助感随之而来。

你每天感受到的压力

正在慢性摧毁你

压力大,不只是每个人经常挂在口头的抱怨,也存在着真正的危险。

当我们很努力也一直达不到某个很高的目标时,如果我们调整不了沮丧萎靡的心情,继续做无用的投入,无止境地消耗自己又不肯放弃目标,压力就会升级成抑郁。

在柏林自由大学临床精神病学资深医师马兹达·阿德里新书《城市与压力》中提到:

慢性压力对我们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它会危害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同时还会引发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社会压力,它能产生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后果,社会的否定、排斥或争吵增加了得抑郁症的风险。

电影《少年的你》中,主角陈念的同班同学胡小蝶因压力太大、不堪校园欺凌而自杀坠楼。

猝死和自杀,都是压力的极端后果。

与多少带有偶然色彩的个体遭遇相比,现代社会的普遍压力更不容小视,比如: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尽了全力却没被足够认可

我们不得不一直和让我们感到紧张的人共同生活在有限的空间里,而我们又控制不住这种紧张感

我们必须照顾一个需要护理的亲人,不得不起早贪黑随时准备出现

长期处于重压之下,我们会因为焦虑或者精神高度集中而分泌过多的皮质醇,导致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变差,影响饮食偏好,使我们更爱吃高热量、高脂肪的“大餐”,进一步对身材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更可怕的是,压力还可以通过记忆代际传递。

比如家庭中,父母控制欲强、长期争吵、情绪不稳等,子女很难不受影响,他们会感到压力,甚至留下心理创伤。

而他们幼年时的这些压力又会进一步影响其长大后的精神健康状态,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更容易被压力压垮。

就像《小欢喜》中,在经历了自己理想的大学不能去上、被妈妈无时无刻地监管、抑郁、连续34天的失眠后,崩溃的英子终于承受不住压力,想要跳河轻生。

也就是说:抗压能力差的人,原生家庭也一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你是压力“易感”人群吗?

一个人对压力的感受程度,往往也与性格有很大关系。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视角来看,压力在不同群体中差别非常大。比如低收入、低教育程度,包括职业声望低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压力水平,甚至更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一旦成为某类边缘化的少数群体,更可能会额外地遭受歧视等压力。

“黑人”仍面临严峻的歧视问题,各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果按照人格区分,根据美国迈阿密大学心理学教授查尔斯·S.卡弗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克尔·F.沙伊尔合著的《人格心理学》一书中总结,具有以下人格特点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

回避性人格:他们想同别人交往,也有社交能力,但他们害怕发窘,总希望得到别人无批评的接纳,而且又缺乏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勇气,因此常常对社交活动采取回避态度。

依赖性人格:为了避免被人抛弃或孤立,他们往往做着无所作为的工作和勉强与人保持着关系;或者为了依附于人,过分地顺从别人的意志,而不敢自己独立行动。有这种人格的人容易患广泛性焦虑症。

强迫性人格:他们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不会随机应变,而且又过分谨慎、缺乏自信、优柔寡断,因此总是怀疑不完美。

边缘性人格:他们对人的看法常在两极之间摇摆,或者把别人理想化,是绝对的好人;或者把别人说得一文不值,是绝对的坏人。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也是在好与坏之间变化。

对于广大的普通人而言,深入了解自己,是应对压力的前提。

自我调整,远离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存放压力的桶,桶满了,即使最小的压力也会引发巨大的反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新书《积极心理学治疗手册》一书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1.自我调节

• 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难过的时候,尝试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

• 心烦意乱时进行渐进式放松:打断自己烦乱的想法,这样它们就不会失控。

• 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来降低痛苦:比如,如果你因为某个同事的行为而烦躁,与其回避他,不如设定一个目标,不去关注他的个人特质,而是和他一起做一个你们可以合作的小项目。

• 确定最佳清醒时间:关注自己的生物钟,在最清醒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情。

• 善待自己:压力过大的人会严厉地批评自己,并认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他们自己。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不足,要客观地肯定自己的优势。


2.创造“更好的自己”

“更好的自己”是通过想象并努力实现个人目标。

在塑造“更好的自己”的过程中,选择一些你认为现实的、相关的、你能坚持一段时间的活动。

一次挫折或一次严峻的挑战可能会阻碍你的进步。提醒自己,最终的评判者是你自己。只要你全力以赴,一个“更好的自己” 就会成形。


3.心存感恩

你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越多,你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就越少,陷入消极情绪的时间也就会减少。适当地表达感激,会抑制负面感受。


4.保持人生意义与目标

目标促使我们展望未来,并认真思考如何实现我们的希望和梦想。

写下你的目标——你是谁、你想成为谁,体现为多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定期与朋友分享,你更有可能实现目标。

当然,一个人也不是总要做些什么。人生的意义也可以通过减少活动或学会拒绝自己认为没有意义的活动来保持,例如当工作排的太满时学会说“不”,减少无意义的八卦聊天等。

希望这些方法,能使你缓解压力、更加平静、更能掌控生活。

如果每天能坚持采取行动控制自己的压力水平,就更有可能拥有能量和动力,让自己坚持为胜利而奋斗。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