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热线:0371-67326666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社会新闻 >

今年高考河南将就近就地安排考生考场

来源:人民网 编辑:秦雨晴 时间:2020-06-24 阅读量:
导读: 河南全媒体网讯 据河南省教育厅消息,23日,河南省教育厅联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印发《河南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组考防疫工作指

    河南全媒体网讯    据河南省教育厅消息,23日,河南省教育厅联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印发《河南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组考防疫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河南省2020年高考防疫工作作出全方位指导。

    根据要求,今日起,河南省高考考生开始每日上报健康信息,考前 14 天内有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的,以及健康监测发现考生考前 14 天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凭核酸检测报告(阴性)才能与健康考生同考场考试。

河南省教育厅官网截图

此外,今年河南省高考考点安排将就近就地科学安排,其中,就读学校是高考标准化考点的,原则上安排本校考生就地考试。

【关键词:考生】

●6月23日至7月6日,考生每天上报健康信息

《指南》特别指出,严格执行报告制度。考前第 14天起,在校就读考生以报名所在学校为单位,未在校就读考生、社会考生以县区招办报名点为单位,通过河南省普通高考考生健康排查信息报送系统,每天按时完成所属考生健康信息上报工作(从6 月 23 日至 7 月 6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瞒报、漏报、缓报,更不准不报。

此外,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为每个考点增派 1名负责防疫的副主考、1 名防疫工作人员和 1名医务人员,组成考点卫生防疫组,专职负责考试期间考点涉疫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同时做好考点工作人员防疫培训和考点考场的防疫消杀指导等工作。

●全省考生,分三大类进行健康管理

《指南》要求,对考生进行分类健康管理。

针对高三学生集中管理的就读学校,落实校园防控措施,考前第 14天开始坚持考生每日“晨午晚检”、报备行踪,通过河南省普通高考考生健康信息报送系统,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学校统一送考。

针对未集中管理的就读学校,考前第 14天开始对考生进行健康监测、行踪报备,考前2天学生离校居家休息备考;学校要及时掌握考生行踪,落实家庭送考人员和方式,要求考生在居家、往返考点过程中,避免与外界人群接触,做好个人防护。

针对未开学返校的对口、专升本考生,须提前7天返校,由就读学校负责,设置专门观察隔离区,单独封闭管理,做好健康监测、行踪排查和上报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有序应考,实行闭环管理。未在校就读的社会考生和往届生,由报名点负责做好健康监测、行踪排查,考前14 天主动与考生及家长、社区建立联系渠道,了解学生及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掌握考生行踪、接触史。

考前第 14 天之前,考生就读学校、各报名点要告知考生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员密集地区,尽量不出所在市区域范围,不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接触。

考前第 14 天和考前第 3天,各地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对所有考生进行健康状态数据筛查(如可将考生报名库与相关部门的病例库、活动轨迹记录等进行比对)。

●考前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须核酸检测

对于考生考前 14 天内有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的,以及健康监测发现考生考前 14天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由考生就读学校、报名点通知考生于考前 7日内做核酸检测,凭核酸检测报告领取准考证,凭核酸检测报告(阴性)才能与健康考生同考场考试。

如考生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须经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等逐一进行专业评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根据相关人员的身体状况和传播风险,综合研判是否可以在隔离或救治场所安排其参加考试。已治愈未超过14天的病例、不能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须经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等进行专业评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依据评估建议,综合研判其是否可以正常参加考试。

同时,考试工作人员所在单位从考前第 14天开始要对所有考试工作人员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体温测量记录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出现身体异常的要及时诊疗。考前 3天内有发热症状的不得参与考试工作。考前 14 天内有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的不得参与考试工作。

【关键词:考场】

●各地就近就地、科学安排考点

为了防控疫情,《指南》要求科学安排考点。

由于考试必须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指南》要求,各地按照就近就地原则,科学安排标准化考点,最大限度减少考生流动范围。就读学校是高考标准化考点的,原则上安排本校考生就地考试;就读学校不是高考标准化考点的,就近安排考点,由就读学校组织考生有序应考。普通类考生与对口、专升本考生不交叉,避免不同来源考生交叉接触、聚集而产生的感染风险和可能产生的心理恐惧。

同时,各考点学校要在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进入考点的入口处设体温检测点,检测点要根据考点考生人数设立充足的体温检测通道,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同时,设置凉棚和体温异常者复检室等,供待检人员做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

●每30个普通考场设一个备用隔离考场

根据《指南》,原则上每 30 个普通考场设 1 个备用隔离考场(每考点不得少于 2个),备用隔离考场布置按照标准化考场的要求执行。

备用隔离考场应设在独立的隔离区域,选择通风良好、相对独立的教室,并从考点入口处开始设置专用防疫特殊通道,隔离考场考生进入考点后全程不得与其他考生接触,避免交叉感染,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个人防护用品等,桌椅表面光滑易于清洁。

考试当天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须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每个隔离考场原则上不超过 4名考生。当备用隔离考场不够用时,在不影响考生正常考试的情况下,经综合研判风险后,可适当增加考场人数,但考场座位横向、纵向间距均不小于 2 米。

●为考生准备考场使用口罩,每生每天 1 支

《指南》要求,各考点设卫生防疫室。各考点需要配备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水银体温计、手持式体温检测仪等。有条件的,可配置大通量无接触体温检测设备。要配备数量充足的速干手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

各地要按每人每半天1 支的标准为考试工作人员配备口罩;按每生每天 1支的标准为考生准备考场使用口罩,并为每个考场准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口罩。

备用隔离考场除上述物品外,还需根据备用考场和工作人员数量,准备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等。

【关键词:进场】

●考生体温低于 37.3℃方可进入考点

根据要求,所有进入考点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体温测量。接受体温测量时须有序进行,严格控制人员行进速度和间距,防止人员拥挤。

高三学生集中管理的就读学校统一送考前,要对所有考生和工作人员测量体温,体温异常的,单独安排车辆送考。

所有考生、考试工作人员体温低于37.3℃方可进入考点。考生第一次测量体温不合格的,先安排在体温异常者复检室适当休息后,使用水银体温计进行复测,如仍然异常,由专人引导,通过专用防疫特殊通道进入备用隔离考场考试。如果工作人员复测后体温仍然异常,则不允许进入考点,及时更换备用工作人员。

考生考前 14 天内有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的,以及考前 14 天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凭考前 7日内核酸检测报告(阴性)进入普通考场考试,无检测报告的,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参加考试。

●低风险地区,进考场后可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口罩

考试时,是否佩戴口罩?

《指南》指出,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普通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前摘掉口罩放置在考生物品存放处,入场就座后可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口罩,如有佩戴需要,可向监考员申领考场使用口罩,每场考试结束后要将考场使用口罩放置在座位上,不得带出考场,考生自备口罩不得带入考场。

中高风险地区、备用隔离考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考点入口负责体温测量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普通考场监考员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隔离考场的监考员及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服、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必要时可穿戴防护服。所有考生、监考员和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做好手卫生。

【关键词:消毒】

●试卷运送、保管均须彻底消毒

《指南》要求,完善细化各环节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针对运送、保管、整理、分发试卷,要求严格人员选聘,提前 14 天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排查行动轨迹,本人填写身体情况登记表。参与相关工作前 3 天内有发热症状的不得参加,近 14 天有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的不得参加。

对试卷运送车辆、试卷保管场所进行彻底消毒,试卷保密室存放试卷前开窗通风,没有窗户的保密室可采用风扇等设备加强机械通风。

到省里领取试卷前需要在外住宿和餐饮的,要选择卫生条件达标的宾馆和饭店,采用分餐制用餐。试卷进入各考区保密室后,试卷安保人员每天仍须监测健康状况并作好记录。

●所有考点,考前至少一次预防性消毒

考前,考点要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指导下,指定专人对考点、考试场所、通道、区域、桌椅以及电脑、金属探测仪、身份验证仪等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明确张贴完成标识。

所有考点考前 1—2天要进行至少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和至少一次预防性消毒,消毒后要进行通风。

考生、考试工作人员进入考场前宜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洗手。低风险地区在每天考试结束后,要对普通考场做一次预防性消毒;中高风险地区要在每科目考试结束后对普通考场做一次预防性消毒。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 © 河南全媒体网 版权所有 监督电话:0371-67326666  投稿邮箱:hnqmtw@163.com
    声明:本站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有河南全媒体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豫ICP备18037887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40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566
    法律顾问:河南德慧律师事务所
    Top